CopyRight©2021 139GAM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新探寻:被“Bug”困惑的神秘起源瞄准1947年!
Bug一词指在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但是Bug一词是如何由来的呢?这一切起源于1947年,从一只不小飞入Mark II计算机的飞虫说起。
1947年9月9日,当人们测试Mark II计算机时,它突然发生了故障。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查后,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飞蛾被打死在面板F的第70号继电器中。当把这个飞蛾取出后,机器便恢复了正常。
当时为Mark II计算机工作的著名女科学家Grace Hopper将这只飞蛾粘帖到当天的工作手册中,并在上面加了一行注释,
“First actual case of bug being found”
当时的时间是15:45.随着这个故事的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Bug一词来指代计算机中的设计错误,并把Grace Hopper上登记的那只飞蛾看作是计算机里上第一个被记录在文档中的Bug.
这一称呼后来演变成表达缺陷漏洞的计算机专业术语,人们习惯地把排除程序故障叫做“debug”(除虫)。
Donald Davies Introduces Groundbreaking Concept: Unveiling the ‘Packet’ for Efficient Data Transmission
Donald Davies在1965年提出“ packet ”一词,用于描述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之间发送的数据。
扩展阅读
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avies)是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的发明者之一。他创造了“数据包”一词,如今的Internet可以直接追溯到这个起源。
1966年,他回到NPL(国家物理实验室),参与了他在1965年提出的一个想法: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一种快速的消息交换通信服务,在该服务中,将长消息分成多个块,然后尽量减少分别发送的拥塞风险。他称这些块为“数据包”,该技术被称为“数据包交换”。美国ARPA和ARPANET热情地接受了他的网络设计,NPL局域网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该技术的两个计算机网络。
戴维斯的团队在他们的实验室里研究了分组交换,但他无法说服英国人资助广域网实验。然而,他的论文确实表明了分组交换在计算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巴兰和戴维斯开创性思想:网络传输信息的新时代
在1960年代间,保罗·巴兰及唐纳德·戴维斯各自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以把信息透过网络在电脑之间传输。戴维斯率先把NPL网络的概念在现实中实现。它是一个位于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线路速度为768kbit/s的局域网
扩展阅读:
NPL网络或NPL数据通信网络是由伦敦国家物理实验室的一个团队操作的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率先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
查尔斯·巴贝奇创造了差分机:揭秘1822年的科技杰作!
巴贝奇设计计算机器的基本想法是利用“机器”将计算到印刷的过程全部自动化,全面去除人为疏失(如:计算错误、抄写错误、校对错误、印制错误等)。而差分机一号(Difference Engine No.1)则是利用N次多项式求值会有共通的N次阶差的特性,以齿轮运转,带动十进制的数值相加减、进位。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819年开始构想差分机,并在1822年之前完成了它(差分引擎)。
他在1822年6月14日发表给皇家天文学会的一篇论文中宣布了自己的发明,该论文的标题为“关于将机械应用于天文和数学表的计算的注意事项”该机器使用十进制数字系统,并且通过摇动手柄来供电。
1823年,由英国政府出资,工匠约瑟夫·克莱芒打造,预计完工需要25,000个零件(大致均分在计算和印刷两部分),重达4吨,可计算到第六阶差,最高可以存16位数(相当于千兆的数)。
但因为大量精密零件制造困难,加上巴贝奇不停地边制造边修改设计,从1822到1832年的十年间,巴贝奇只能拿出完成品的1/7部分来展示,不过差分机运转的精密程度仍令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至今依然是人类踏进科技的一个重大起步
巴贝奇不断延后完成期限的严重超支(英国政府在1842年的最后清算发现整个计划一共让国库支出了£17,500)、制作过程不断修改设计、时常与克里门发生冲突等诸多原因,让完整的差分机一号一直未能完成,一万两千多个还没用到的精密零件后来都被熔解报废。